公元前133年,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之年,因为这一年——汉武帝终于可以亲政了,他可以放开手脚尽情发挥自己的力量,冲破黄老政治对他束缚和枷锁。打破自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采取武力方式,意图一举解决匈奴问题,于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谋”也就在这个背景之下应时而生了。
汉高祖期间,匈奴人与刘邦发生了著名的“白登之围”。最后,刘邦采用陈平的贿赂的策略耍以“和亲、纳贡、互市”这些极具“侮辱”和退让的条件而息事宁人了。但这也没有办法,当时大汉的政局,经济都很差劲,饱经战争的国家不足以支撑起一场战争,在此情况下,采取和亲政策无疑是正确的。
(资料图)
所以从高祖刘邦,吕后,文景二帝,汉朝始终是采取和亲、纳贡、互市的方式来处理与匈奴的关系,即便是到了景帝晚期,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已经是高度强盛,但还是没有采取过激的方式去处理匈奴问题。但等到汉武帝亲政,时年22岁汉武帝年轻气盛,匈奴问题如幽灵般如影相随,避不开、躲不了、逃不掉。汉武帝面对匈奴面临是战还是和的抉择。最终,他选择了战,改变对匈奴政策且坚定地血战到底,一雪国耻。
但遗憾的是,汉武帝对匈奴的第一仗就以失败告终,马邑之谋是汉武帝征伐匈奴的第一次重大战役,为此他准备了一年有余,征调了30万大军,结果却让人相当失望,汉军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且与匈奴关系彻底闹翻了。当时的汉武帝运气真不错,聚集三代帝王七十年的财富,所有的托底资源,稳定的政局。
可以说,当时的汉朝完全有条件和能力与匈奴进行武力对决。当汉武帝提出讨论如何对待匈奴的时候。形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两派,官任大行令(负责外交,属九卿之一)的王恢是主战派,而和御史大夫韩安国无疑是主和派。王恢对汉武帝说:“我们应顺单于之欲,诱而致之边。吾选枭骑壮士,阴伏而处以为之备,审遮险阻以为其戒,吾势力已定。或营其左,或营其右,或当其前,或绝其后,单于可擒,百全可取。”这段话其实是王恢阐述自己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
王恢的战略归纳起来就是十六个字:以饱待饥,以利诱之,以逸待劳,以伏击之。这就是历史上的马邑之谋原始版。马邑在现在的山西省朔州市。马邑之谋是当地一个叫聂壹的土豪献给王恢的计谋。王恢又加以改动。形成了马邑之谋。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六月,汉武帝部署了对匈奴作战的计划,由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令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具体部署如下:韩安国、李广和公孙贺三虎将率汉朝的主力部队呈品字形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里,主要任务是等匈奴大兵进入山谷后,发动致命一击;王恢和李息率军埋伏在马邑之外,主要任务是“关门”,斩断匈奴大兵的后路,来个瓮中捉鳖。负责请君入瓮的,正是献计人聂壹。
但问题在于,当时是汉朝已经快七十年没有打仗了,这个计划完全是想当然,属于匆促上阵,忽然大规模动员兵力,且撤退边民,保密是不可能的。尉史在这种时候还去巡察,既可以自由进入预定前线,也没人通知他撤退,汉军的伏击圈是漏风的。非专业人士尉史去边境转一圈就知道要打仗了,匈奴方面又不是傻子。
汉朝的行动,处处都显露要打仗的迹象,汉军急于求胜,幻想扔一些羊到路上作诱饵,就能引匈奴入伏击圈。且边境已经传遍了,谁都能感受到山雨欲来的气氛。有句流行话,人们往往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匈奴已经开始怀疑,如果尉史跟他说前方没事,估计也不会信。尉史跟他说有事,那刚好中他们的判断,他们愿意相信的,赶紧撤。单于大惊曰:“吾固疑之。”马邑之谋草草收场,汉军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消息传到汉武帝耳朵里,他一怒之下斩杀了王恢。
马邑之谋结束了汉匈之间的和亲国策,虽最终功亏一篑,但开启了汉朝对匈奴全面武力反攻的第一战。马邑之谋是汉匈关系的转折点。但就军事行动本身而言,三十万大军,以马邑为中心打埋伏战。想把敌人引到马邑来瓮中捉鳖,这除非是遇到了猪一样的对手,否则不可能成功的。马邑之围”,既然围歼匈奴主力不成,就必须有人要为此负责,皇帝自然是不能有错,那只能由王恢负责。心中害怕的王恢,以重金贿赂田蚡,但汉武帝杀王恢的心却异常坚决,最后王恢只能自尽身亡。应该说,如果王恢不是为了保命向田蚡示好行贿,也许还能活命。
王恢行贿实际是其向主和派低了头。如果汉武帝此次听从田蚡等人的劝说不杀王恢,那么以后将会有更多主和派以此事攻击汉武帝的对匈奴的主战策略,也就是说如果汉武帝此时不杀王恢就等于是承认了战略失误,这是汉武帝所不能容忍的,况且汉武帝也一直忌惮田蚡和皇太后这帮皇亲国戚,所以王恢不可不杀。按《史记·韩长孺列传》所说:马邑之围后,武帝下王恢廷尉论斩在前,田蚡太后说情在后。《史记》对此的记载是:“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犹颇可得,以尉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上怒恢不出击单于辎重也”,意思就王恢在事败之后,没有全力出击攻打匈奴辎重,如果王恢出兵的话,马邑之围不会如此草草收场。
汉朝君臣怀着侥幸心理,就想着匈奴会按自己的剧本来,然后按照这个设定去布置。假如匈奴不配合演出,不肯进伏击圈那怎么办,结果连预案都没有。马邑之谋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汉朝没有认真地做过准备,抱着侥幸心理,幻想大捷。妄图一成功。马邑之围成了徒耗财力之举,也成了汉武帝的人生污点,这如何让汉武帝不愤怒。而马邑之围实际上的总指挥是汉武帝,王恢不过是背锅而已。
公元前129年,马邑之谋4年后,汉军开始全面反击。卫青七伐匈奴,霍去病六征塞北,通过“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决战”彻底击败匈奴,匈奴的草原霸主地位由盛转衰,汉朝军队取得压倒性胜利。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关键词:

































